1、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3 月 19 日,学校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大会。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和教育部指导意见,学校党委立足工作实际,结合自身特色,成立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召开庆祝建党 100 周年表彰大会,举办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晚会、“校史中的红色印记”主题展览,系统推进专题培训,选树宣传先进典型,扎实开展系列活动,深入推进“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全校师生党员通过学思结合,读好书本里的党史知识;守正创新,抓好舞台上的党史教育;知行合一,做好实际中的学史践行,有效推进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全校师生听党话、跟党走,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传承红色基因,铸就蓝色梦想,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服务国家战略再创新辉煌。
2、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发布
9 月 29 日,中国共产党中国海洋大学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海洋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并通过学校信息公开网站向全社会公开。
《规划》全面总结了学校“十三五”时期主要建设成就,深入分析了学校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凝练提出了学校“十四五”时期事业发展的发展目标和指导思想,科学描绘了学校未来五年事业发展蓝图,是指导学校今后五年改革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规划》共由 4 个方面、17 个部分构成。
学校还制定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资源汇聚 6 个专项规划(行动方案)。
3、微生物学进入 ESI 学科全球排名前 1%
7 月 8 日,根据科睿唯安公布的最新一期 ESI 数据(论文统计时间为 2011.1.1-2021.4.30),学校新增微生物学进入全球 ESI 学科排名前 1%,成为继植物学与动物学、地球科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之后,学校第 10个进入全球 ESI 排名前 1% 的学科。
4、李华军院士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薛长湖教授团队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月16日,2020年度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济南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副校长李华军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这是继管华诗院士(2004 年度)、吴立新院士(2018 年度)之后学校第 3 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此外,分别由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董军宇教授、化学化工学院杨桂朋教授和海洋生命学院池振明教授主持完成的 3 项成果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11 月 3 日,202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学校薛长湖教授团队领衔完成的成果“海参功效成分解析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20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连续三年斩获的第四项国家科学技术奖。科研成果屡获国家大奖充分体现了学校自主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实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相关重点学科发展提供了显著的支撑作用。
5、学校举办文圣常院士成就展,祝贺文圣常百岁华诞
10 月 25 日,耕海踏浪谱华章——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成就展在崂山校区开展。展览分为“逐梦向海洋”“浩海求索是”“大爱育桃李”“博学耀青史”“为霞尚满天”5 个篇章,展现了文圣常院士卓越的科学、教育贡献,辉煌的学术成就和崇高的精神品格。
其间,共有 50 余个党支部、团支部以及其他高校慕名而来的教师、学者等近千人次观展,文圣常院士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深深感染了广大观众,在师生中引发强烈反响。
6、海洋科学、生物科学入选基础学科拔尖计划 2.0 基地
2 月及 11 月,教育部办公厅先后印发 2020 年度、2021 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 基地名单》,学校“海洋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成功入选。
学校始终将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作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以海洋科学、生物科学两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为引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选、评、培”三个关键环节,落实“三制三化”培养模式,培养未来能够成为引领科学发展的国际一流科学家和领军人才。
7、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学校年度到账科研经费突破9亿元
截至12月27日,学校本年度累计到账科研经费达9.20亿元,首次突破9亿元大关,较去年同期增长17.35%,创学校历史新高。
本年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168项,较去年增长约9%,为历年最高,项目经费达1.67亿元,项目资助率达27.60%,高出全国高校项目资助率平均数10余个百分点,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前列。获批驻鲁部属高校“十四五”服务山东重点建设专项——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创新研发平台、山东省海水高效种质创新与蓝色种业中心。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项目实现重要突破,年内获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项,国家级高层次科技人才项目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项,为学校历史最好成绩。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研究专项”重大专项2项。
8、博士生郭亭亭获评“大学生年度人物”
12 月,在由教育部、人民日报社共同指导,人民网、光明日报教育部、《大学生》杂志、中国大学生在线联合主办的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推选展示活动评选中,学校工程学院 2018 级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郭亭亭获评“大学生年度人物”。此外,郭亭亭于 10 月获得团中央评选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勤学上进好青年”荣誉称号,是山东省唯一获评的青年学生。郭亭亭还于 12 月荣获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共同评选的“中国电信奖学金·天翼奖”。
郭亭亭在读期间,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 6 篇,获授权发明专利 22 项,聚焦解决公共安全应急痛点问题,创立山东阿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他带领团队研发出可直接代替消防人员进入高危灾害现场侦察、灭火和救援的特种机器人,完成消防演习 20 余起,扑灭爆燃火灾等事故 10 余起。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他带领团队研发出消杀防疫机器人并捐赠给武汉战区医院,累计消杀千万平方米区域。截至目前,他的创业公司销售额突破2000 万元,新增利税 300 万元。
9、高层次合作平台建设成果丰硕
3 月 22 日,中国海洋大学—香港董氏慈善基金会捐赠签约仪式举行。香港董氏慈善基金会自2021 年起,连续 5 年,捐资支持学校建设“董氏国际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开展海洋保护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工作,服务海洋强国建设。
5 月 28 日,由学校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合作共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海德学院揭牌。学院坚持“中外融合、特色办学”原则,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创新人才。基于海德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而谋划的高层次国际海洋科研人才培养中心——中澳智慧海洋科技联合研究中心也于同日揭牌。
10 月 20 日,中国 - 挪威海洋大学联盟成立大会举行,开启中挪海洋领域合作交流新篇章。该联盟是继国际涉海大学联盟之后,又一个由学校发起设立的国际合作平台。联盟的成立,为中挪涉海院校之间搭建起一个重要的合作平台,辐射带动中挪两国在海洋相关领域的广泛合作,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10、附属实验学校奠基开工
9 月 9 日,备受全校教职工瞩目的附属实验学校奠基仪式举行。附属实验学校项目位于崂山校区东南侧,牟家安置区南侧,将军山东侧。项目包括初中部和小学部,建设内容包括教学用房及辅房、办公用房、生活辅房、地下车库等。项目总建筑面积 66622.56 平方米,其中初中部建筑面积 36583.98 平方米、小学部建筑面积 30038.58 平方米,分两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