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白(1917-2006)

文章来源:档案馆发布时间:2017-05-13浏览次数:410

陈修白(1917-2006)曾用名陈向同、陈业,江苏金山县人(今属上海市),民盟盟员。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水产品加工学家,我国鱼肝油行业的奠基人。198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山东省第三届、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青岛市第四届、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青岛市政协第一届、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992年被国家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1755,陈修白出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属上海市)。1934年上海沪江中学毕业后留学日本,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回国,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生物系,19426月获得学士学位并留校工作。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1943年,陈修白以技师的身份到上海天丰制药厂(现为上海禾丰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物制剂部门工作。19446月,陈修白调入国民党政府农林部淡水鱼养殖场担任专员。期间,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和农林部联合考选渔业技术人员到美国渔业机构受训,陈修白等五人被录取,于19456——19461月先后在美国内政部渔猎处和华盛顿大学渔业学院实习和进修。19471月,国民党政府农林部中央水产实验所成立,回国之后的陈修白任实验所技正,之后又担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渔业善后救济物资管理处专门委员、加工课课长、技师等职,并建设了一个鱼肝油及鱼粉实验工场。

19495月上海解放后,陈修白积极参与筹备、组建上海水产公司,并担任厂务处鱼肝油部门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开始了鲨鱼肝油的试制。194910月,陈修白从上海借调到青岛,担任山东大学水产系教授。1950年被委任为山东水产公司鱼肝油厂第一任厂长。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鱼肝油工业尚属空白,他在当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具体负责、设计和施工,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鱼肝油生产基地——青岛鱼肝油厂。在鱼肝油厂投入生产过程中,陈修白亲自指导尖端技术,深入车间,研究和试制各种工程、创造新的革新项目,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制成了各种产品支援出口和市场供应。之后又负责在厦门建立了青岛鱼肝油分厂,于1952年投产使用。上海水产公司、青岛鱼肝油厂和厦门鱼肝油厂等的建立,结束了我国依靠外国进口鱼肝油的历史,为中国的鱼肝油工业奠定了基础。其后又为前苏联、波兰、朝鲜、越南等国家设计和建造了鱼肝油厂并提供鱼肝油制造技术资料。1956——1979年,陈修白任山东省青岛水产公司工程师、总工程师。

1980年起,陈修白调任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水产系教授, 1986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陈修白成为中国第一位水产品贮藏与加工博士生导师。作为我国水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奠基人之一,陈修白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在他的带领下,水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从事保鲜及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水产品加工发展做了开创性工作,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历任学校第一届、第三届和第五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直到82岁带完最后一个博士生才退休。陈修白培养了大批水产品加工技术人才,同时也培养指导来华留学博士生多人,他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

陈修白毕生从事水产品加工技术工作,学识渊博,成果丰硕。曾任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顾问,农牧渔业部第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山东水产学会副理事长、顾问,山东省海洋湖沼学会理事,《水产学报》、《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编委。他在水产品综合利用领域如低值鱼类的加工技术、分子蒸馏法提取鱼油高不饱和脂肪酸技术方面的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的主要学术论文有:《鱼糜加工与鱼糜制品》、《中国低值鱼类的利用概况》、《对虾冷藏过程中肌肉蛋白特性的变化比较》、《养殖和海捕对虾加热后蛋白特性变化的比较研究》、《鱼蛋白酶水解物的营养评价》、《鱼蛋白酶水解物的提取》、《鱼水解蛋白脱苦方法的研究》、《黄条贮藏挥发性化合物的研究》、《低酶水解法提取无苦味鱼水解蛋白》、《从鱼油中提取高不饱和脂肪酸(EPADHA)的研究》、《养殖对虾与海捕对虾鉴别方法初探》、《鱼肉蛋白质纺丝原液的流变性质》、《人造鱼肉蛋白纤维纺丝工艺的探讨》、《养殖对虾挥发性物质的分离与鉴定》、《养殖和海捕两类中国对虾尝味成分的分析比较》等;合编《水产学基础》,参与翻译《海洋世界百科全书》,校对《冷冻在渔业上的应用》一书的汉译及《韦氏大词典》有关渔业和海洋学方面的改译;参与主持的科研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参与组织出版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陈修白作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积极参政议政,勇于谏言,曾当选青岛市政协第一届、第二届委员会委员,青岛市第四届、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第三届、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